「2023浪漫台三線藝術祭」從即日起到8月27日,
這是一個橫跨北、桃、竹、苗、中5縣市17個鄉鎮
範圍有150公里的大地展場,
今年是第二屆,主題為「Falabidbog花啦嗶啵」,
花啦嗶啵(客語讀音 Fa la bid bog)這是一句客家語,
說的是績紛多彩的意思。
台三線,原客族群間的共生與衝突,成就了在地客家的文化面貌與性格;
沿山貧瘠的生活條件,讓客家的堅毅、內斂、勤奮刻苦從而生根,
地緣邊陲的位置,因緣際會將往昔美好的客家種籽守護於台三線的時空中,
經歷數十載春風秋雨,靜靜等待著萌芽的瞬間;
串連「藝術策展」、「設計導入」以及「飲食實驗計畫」,
邀請大家走入客家真實生活場域,探索台三線客庄,
其中還融合有客、閩、原住民、日...等多種文化。
範圍真的不小,若是想看遍所有的展品,
用開車的方式走遍,應該也是要花上幾天吧!
2023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展期|2023年6月24日至8月27日
詳情請見浪漫台三線官方網站、Facebook粉絲專頁
免費接駁專車營運資訊
浪漫台3線藝術季期間 4縣市 免費接駁!
日期: 112/6/24(六)至112/8/27(日)
班次: 8/1起全面改為郵輪式接駁,平日1-2班、假日2-4班
網址:https://event.jwimarketing.com/romantic3/transportation.aspx
備註:透過官網預約保留座位
從8/1開始也推出了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出發的巴士,
以郵輪方式載著大家一站站觀賞精彩的作品,
這樣的設計還挺貼心的;且還是「免費」的哦
那日我們從台中高鐵站出發,去了東勢、公館、卓蘭..等,
造訪了部分的作品,還用味蕾品嚐了道地的客家美味,
走進了小鎮DIY愛玉與認識生活中的食用藥草,
走了一日「浪漫台三線」看了台灣、海外藝術家的作品,
這些國內、外的藝術家們的創作,
根據地景與他們對當地生活的感受,
創作出屬於「浪漫台三線藝術季」特有的作品,
有些還結合的當地居民、學生共同創作,
有些則是常設作品,有些則是展期間的一期一會,
喜歡藝術的朋友們,6月24日8月27日把握時間可別錯過嚕。
第一站來到的是東勢的「林業文化園區」,
一個具有豐富歷史背景的觀光景點,
前身是「大雪山林業公司」,曾是東亞地區最大的製材廠,
帶動了臺中山城地區的繁榮;
林業公司停業後,園區保留了一些珍貴的林產工業史蹟。
林業展示區則展示了原製材廠、貯木池、切片倉、燃料倉、鍋爐間、
原木梯和汽修廠等一貫化流程系統的製材作業機具;
雖然大製材廠在 95 年遭遇大火焚毀,但殘跡已整理保存,
供後續復建和展示之用,大家還是可從外觀感受到當年廠區的壯麗規模。
這裡有許多用漂流木創作的傳統雕刻作品,
這次「2023浪漫台三線藝術祭」主要的作品有四件,
在作品前面的解說牌上可以用手機掃描QR code
可以聽到中文、客語的語音介紹,貼心又方便;
位於昔日原為林業製材場的儲木池(現為林業文化園區的生態池)
《一覓一棲一渡一》創作者:羅智信
蓮花池中用的水鳥雕塑以詼諧的口吻
回應東勢過去的產業與歷史記憶,
眼前的遼闊水景妝點出另一種風情,
這些別具姿態的烏群,呈現出
「自然與資源不應只是由人類所獨享,動植物們也是這片風景的重要主角。」
《只是收成三十年》創作者:張家翎
種樹和種莱一樣,惟收成需待三十年。取人工造林的杉木為材,
使用製材餘料及規格木材構成單元;當兩兩相接,
每段樹皮逐漸還原為完整樹徑,交疊出一片連續風景,
自然與人為於此共生,記叙著臺三線林業的發展脈絡。
這個作品自己看得較無感,
總覺得像是許多門框與矩陣的方式排列.....
《生命,只在此山中》創作者:伊命 •瑪法琉
出身臺東卡大地布部落的卑南族人藝術家,
將一顆完整的漂流木化為山林與休憩之所,
邀請觀眾能重新走進森林的環抱之下,
重新賦予因生命更迭歷程而漂流的樹木新的生命意義,
並建構人與自然對話的關係。
可惜造訪時剛下過一陣雨,
不然的話,據說可以躺臥在搭起來了平台上感受人與自然的對話,
這裡有自然蟲鳴鳥叫,躺著望天,聽風吹過的聲音,應會很舒服吧!
《貓頭鳥》創作者:胡立歐 •哥亞
來自阿根廷的藝術家在樹林中創作了好幾隻貓頭鷹,
結合的很好,也隱藏的很好;貓頭鷹的臉,還有些厭世...哈哈哈,挺可愛的作品,
自己還挺喜歡的。
設計意涵:淺山生態的因人類的頻繁活動場域,
進而影響了動植物們生態結構與居所,
近身望著安置在園區的貓頭鷹們,象徵在這適合居住的淺山生存帶,
人們需跳脫以人類為中心思考,學習像動植物般思考與自然交織共生。
下一站前往的是「東勢客家文化園區」,
是由舊火車站改建而成,展現了客家文化的特色,並與東豐自行車道連結,
成為了綠色走廊上的一個特色景點。
《野生產銷班》創作者:徐景亭
東勢梨運用嫁接技術,讓低海拔地區亦可生產溫帶梨,
是台灣農業栽培技術的一大成就。
徐景亭撿拾農民為了讓梨子長得更大更好而需定期修剪的徒長枝,
透過數位標編號與計算,以垂吊的方式排列為巨型的梨子。
費時手工一條條懸吊枝條累積而成的梨子,如同梨園的日常照料皆需低賴人力,
梨枝聚集而成的梨子雖是虛影也是實體,亦是諸多東勢人一整年生活的重心。
自己很喜歡這個作品,不管從視覺或是意涵上都相當吸引人,
作品前還擺放了長板凳,很適合坐在這裡歇息發呆,
看著作品,慢慢了解東勢這了的農產品與生活日常。
步行前往「台中客家故事館」,
這是一個 2022 年正式開館的百年歷史的日式建築群,
在這裡,你可以聆聽客家故事、探索客家文化的深度;
館內還規劃了文化沙龍講座、草地音樂市集以及深度的展覽等藝文活動。
《穿越一住所》創作者:陳為榛
作品在戶外,沿著台三線而行,從早期就地取材的砌石,
到後來的紅瓦磁磚、各式建材,
隨著聚落擴張與人的遷徒,處處可見這些隨時代發展而變化的居所狀態,
甚至是在一個轉身,即可在一面牆上窺見不同時代的濃縮。
藝術家尋找在現代社會裡便利、實惠與工業量產的元素,
混合著一磚一瓦的實作,由傳統建 築材料堆建而成,
擷取住所的各種角落,以異材質拼組與雕塑建造在精神上穿越過去與現在的物件。
這個作品其實挺直白的,
我有像在上建築材料課的感覺(笑)
旁邊不同時期的房子,與作品呼應,倒也覺得有趣。
位於「台中客家故事館」內的作品
《塑膠禮儀》創作者:楊登棋(登曼波)
這件作品很特別,會喚起四、五、六年級東勢人共同的記憶,
強烈建議要打開手機掃描QR code聽一下解說,
也要了大概了解一下東勢的「阿比百」,
不然應該會有點難懂哦!!
「記得阿嬤常常叫喚我阿比百。」
從小說著客語的藝術家離鄉之後才發現在地語言所富含的情感與親密。
這次他重返家鄉東勢,細數那些離開後最喚起歸屬感的種種,
從當地節慶、禮俗、環境中的色彩,老家地徵後留存的小巷,
兒時看見影像震撼的東宮戲院,
還有唯有東勢人才知曉的密語與故事。
他揉合生活中塑膠製品年代奪目的正紅、粉紅、寶藍各色,
以攝影、物件、動態影像、聲響與燈光,
試圖捕捉與探問地方最難以言諭的記憶樣態。
藝術家透過拍攝的影片呈現出起四、五、六年級東勢人共同的記憶「阿比百」,
裡頭還有一些小時後家中的元素,經過轉換的元素,
如:那架上的和服其實就是小時候家中窗簾的印象重現與轉換,
還有那火紅的塑膠指甲花朵...等,
許多影像細節結合了自我成長回憶與符號藝術的聯結,
了解故事與背景後,看起作品感覺會有點不同。
中午時間就用味蕾來認識客家味,
在「東勢牛稼莊」吃午餐,這可是2022年米其林必比登餐廳,
一桌合菜12道菜,是請客的規格,大家吃得超滿足的。
有:蒜泥白肉、 竹筍肉絲 、泡菜炒五花、富貴豬腳、蠆絲大腸、
油雞鮮蝦雙拼、櫻花蝦米糕、客家小炒、季節時蔬、山海味雙拼、
筍乾燜鴨鍋、四季水果盤。
蠆絲大腸、客家小炒、富貴豬腳、油雞....都是熟悉的客家味道,
還有店內招牌的筍乾燜鴨鍋也是好美味,
有去東勢的朋友們,可以去吃吃看哦!!
酒足飯飽後,還去「卓蘭」,
這裡好像是自己第一次去卓蘭,
一個還挺常聽朋友說過的鄉鎮,不過自己可是第一次前往;
這裡主要有三件作品,拍照打卡後,還能夠換贈品(數量有限,換完為止哦!)
一頂帽子、環保包與明信片,質感都相當不錯,且也很實用哦!!
民國四十九年,設立「坪林國民學校白帆分班」;
民國六十七年,改設於內灣國小,後因學生逐漸減少,民國九十六年,
因無學生而被裁撤廢校,現今廢棄的校園園區被在地團隊活化再利用,
會不定期於假日舉辦主題市集、講座小聚、藝文展演或深度體驗等活動,
讓閒置的空間展現出全新的樣貌,提供民眾周末休憩、遊玩。
《青山長青,歲月缓行》創作者:羅元鴻
作品造型取自台灣淺山的樹林中青山蝸牛的意象,
早期客家族群向內山遷徒移墾定居之際 常就地適度取自然材料
善用大量石頭堆砌,因地制宜形成石駁坎築田坵 護河岸夥房卵石牆腳,
或鋪石成禾埕、廟埕,友善對待環境與大自然共存、構成客家人常民空間,
也因此過著緩而慢的生活樣態,生物得以多樣性發展延伸的共生環境。
這個作品不同的角度看,感覺不太一樣,
簡單的蝸牛意象,但藏有不少客家日常生活巷弄間的元素,
且搭配學校、綠地、藍天的感覺也很不同;
自己也挺喜歡的,這個作品的所在地比較偏僻點,
如果有來卓蘭的朋友們,可要花點時間繞過去哦!!
回到卓蘭鎮上有個「詹冰文學館」,
文學館位於卓蘭鎮公所後方,原是卓蘭國小的宿舍歷史建築;
這是卓蘭鎮知名的客家詩人,他曾經經營藥局,也擔任過國中的理化老師,
因此被尊稱為「藥學詩人」。
在台灣現代文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詩作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客家文化的詮釋;
文學館中陳列著詹冰的手稿、作品集、獎牌等珍貴文物,
讓人能更深入了解這位詩人的創作歷程與貢獻。
造訪的現在「詹冰文學館」前的龍眼樹結了許多果子,
雖然果肉不多,但入口滋味好甜,好甜哦!!
裡頭的作品是《二十六萬分之一》創作者:李若玫
「作品由描繪單片榕樹落葉開啟了複寫趨近 260,000 片的想像。
1111111111111111 ,懸垂的氣生根由時間串成,
如詩人詩,在空間中蔓生蔓長。」
《二十六萬分之1》以地方老榕與居民間的連結及匯聚關係,
試將描繪「一」的想像擴大,思考無限的趨近。
作品取榕樹葉葉型及氣生根落地的生植意象,
自天花板垂生的紙製雕塑以榕樹的葉序設計組成後,
取榕樹葉植物染賦色讓竄生的根系如詩的花串在空間中蔓生蔓長。
這個老房子很通風,裡頭的作品在房間的許多角落出現,
創作者還希望大家可以躺在塌塌你米上,
抬頭看看那些垂落下來的榕樹葉、氣根...等,
讓人放鬆,且挺適合網美拍照的作品。
鎮上還有一個作品是豐原客運的卓蘭站,
有歷史的候車空間,木頭椅子上坐著是等車的旅客,
仔細一看,原來還有三個立體雕塑在這裡;
有朋友問:會不會被嚇到呢?
哈哈哈,還好嚕,候車亭這裡還也土地廟,
很特別,有點古老的空間,也是這次「浪漫台三線藝術季」作品的展演區域
《自然而然》創作者:胡安 •福得(Juan Ford)
澳洲藝術家的創作,你有沒有想過我們如何將自己與自然環境區分開來的?
為了尋求庇護 保持清潔並在生活在人造建築的社會結構中,
許多的我們不再進入野外採集、覓食與自然共生。
現代的社會使用語言與概念來創建分類,分離了人的感知與知識體系,
鼓勵著自然與人類世界有所區別的信念。
事實上我們都屬於自然過程的一部分,
藝術家透過採集在地的植物之葉片與樹枝進行人形體的建構,
試圖以此行動和形象來重新討論人造與自然的模糊邊界,
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依存關係。
這個作品倒也是讓人印象深刻,
雖然我並未完全體會出藝術家的詮釋,
但在這個場域中,這樣的地景藝術品很適合(笑)
仔細看著看著,突然也覺得這個作品很可愛
也像極了一家三口在等車,準備出遊的心情。
今日小旅行的最後一站來到了公館的「茅香亭」
體驗了愛玉DIY,這是產紅棗的地方,
因風向的關係,在馬路的某一邊的紅棗會甜,適合栽種,
另外一區則不適合....
老闆跟我們簡單介紹了附近的環境,
也說下次有空要我們再來這裡停久一點,
可以騎腳踏車,享受這裡的田園風光,
那日,我們手洗愛玉,
在等待愛玉的時候,他跟我們介紹了許多食用植物,
哈哈哈,大多我都不認識(笑)
園區內有愛玉,不過卻因為少了授粉的昆蟲傳遞,
所以成了空包彈,沒法長成愛玉,
今日的愛玉是來自於阿里山,
洗完的愛玉,放置了約二十分鐘後,再加入蜂蜜檸檬,
就大功告成嚕
嗯,不過,今日似乎沒有成功,
洗好的愛玉,似乎沒結凍(笑)
不過,喝解蜂蜜檸檬愛玉,還是挺消暑的
「浪漫台三線藝術季」這次跟全家便利商店有些周邊商品的合作,
有跟金色山脈合作的啤酒,還有一些罐頭、漬物...等客家商品,
讓人能用味蕾感受客家生活的日常文化
...............................吃喝玩樂,沒有終點
快樂雲@FB、happycloud IG INSTAGRAM,
按個讚,大家一起在全世界打卡
留言